语文(无提示容器)

2024-01-12
17分钟阅读时长

语文复习资料2.0

总体范围

期中后四、五、六单元(为主)
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名著阅读《西游记》、课外古诗词诵读

基础运用

  1. 字音字形
    4-6单元读读写写
  2. 词语运用
    4-6单元读读写写
  3. 词语理解
    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义

成语

  1.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2. 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3. 不求甚解:意思是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现多含贬义,形容用心不专。 甚:过分、很、极、非常:解:了解,理解。
  4.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5. 恍然大悟:对某一事物突然明白、突然醒悟。
  6.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7. 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牺牲生命。 殉:为了某种目的而死。
  8.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容易的,害怕繁重的。
  9. 见异思迁:形容人意志不坚定;易受外物引诱;就变化想法。常表贬义。 迁:变动。
  10. 麻木不仁: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不仁:没有感觉。麻木:肢体麻痹,失去知觉。
  11. 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 精:完美;益:更加;求:追求。
  12. 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某地荒凉、贫瘠。 不毛:不长草。
  13.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14. 宁静致远: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
  15. 励精图治:振奋精神,设法把国家治理好。 励:奋勉。图:谋求,设法。治:治理。
  16. 畏罪潜逃:做了坏事害怕受到惩罚而逃跑。
  17. 怪诞不经:指言语奇怪荒唐,不合常理。 怪诞:离奇古怪;不经:不合常理。
  18. 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径:小路;庭:院子;径庭:悬殊,偏激。
  19. 神采奕奕:形容精力旺盛,容光焕发。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
  20.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凶残的事情)。 骇:震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恐惧。闻:听。
  21. 力不暇供: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完成这项工作。
  22. 爱慕虚荣:喜欢名利和荣耀,羡慕钱财。 爱:喜好。慕:羡慕。虚荣:本身不存在的好的事物。
  1. 文学常识
    4-6单元+课外古诗词的重要作家作品

文学常识

  1. 《纪念白求恩》毛泽东所写。毛泽东,字润之,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
  2. 《植树的牧羊人》 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牧羊人》。作者让·乔诺,法国(国家)作家、电影编剧。
  3. 《走一步,再走一步》 选自《心理学与成长》,作者莫顿·亨特,美国(国家)作家、心理学家。
  4. 《诫子书》 选自《诸葛亮集》,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和军事家。
  5. 《猫》 选自《郑振铎文集》,作者是郑振铎,现代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6. 《动物笑谈》 的作者是康拉德·劳伦兹,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所罗门王的指环》《狗的家世》。获得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 《狼》 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郭沫若对其作品予以高度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8. 《皇帝的新装》选择《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 ,叶君健译,安徒生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代表作有《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等。
  9. 《天上的街市》 作者郭沫若,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10. 《女娲造人》 选自《神话故事新编》,作者袁珂是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11. 寓言四则
  12.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及 **《蚊子和狮子》**选自《伊索寓言》,作者伊索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作家。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伊索寓言》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寓言创作有着深远影响。
  13. 《穿井得一人》 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又称《吕览》,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由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作者是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14. 《杞人忧天》 选自《列子·天瑞》,全书分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作者列子是郑国人,本名列御寇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15. 课外古诗词诵读
  16. 《峨眉山月歌》 作者是唐代李白,选自《李白集校注》
  17. 《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是唐代杜甫,选自《杜诗详注》
  18.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作者是唐代诗人岑参,选自《岑参集校注》
  19.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益,选自《李益诗注》
  20. 《秋词(其一)》 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选自《刘禹锡集》
  21. 《夜雨寄北》 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
  22.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作者是南宋诗人陆游,选自《剑南诗稿校注》
  23. 《潼关》 作者是清末谭嗣同,选自《谭嗣同全集》
  1. 标点
    常用标点符号(顿号、逗号、句号、分号)

顿号:用于并列词语之间,表示停顿。
逗号:用于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
分号:用于复句内并列关系的分句之间。
句号:用于句尾,表示陈述语气,表示这句话已经说完。

  1. 顿号是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分句之间不能用顿号)。但并列性的谓语、补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

这个省今年的水利建设,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你要不断地进步,识字,生产。
他的故事讲得真实,感人。

  1. 带语气词的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

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熟悉的。

  1. 并列词语中已使用连词“和、或、及、与”等,不能再用顿号。

我国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一般情况下,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使用连词而不用顿号)

  1. 相邻的数字表示约数,不用顿号。

他已经走了有三四里的路了。

要区别于表示两种并列的情况。
国内的大学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时都必须选修一门外语。

  1. 集体词语之间关系紧密,不用顿号分隔。

公安干警、中小学生、大专院校、男女老少等。

  1. 表并列性的引号、书名号之间不用顿号。

近期我观看了许多出色的电影,如《英雄》《无间道》《美丽人生》等。
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

  1. 并列词语注意分类,小的用顿号,大的用逗号;分句间小的用逗号,大的用分号,甚至句号。

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
脸要白,又不能太白;要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
我国许多图书馆年经费仅一二万元,除去工资、办公费用,购书费可以想见还有多少。

  1. 分号一般是用在复句内部的并列分句之间;但如果分句之间没有逗号,不可以直接使用分号。

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我们过苦日子时,他来了;我们过好日子时,他却走了。
天才出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

  1. 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第一层关系处也用分号。

这样的人往往经验很多,这是很可贵的;但是,如果他们就以自己的经验为满足,那也很危险。

  1. 句子
    关注前后语境,选取恰当句子回填(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
  1. 陈述句 指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人的看法的句型。陈述句又分为肯定句与否定句。陈述句的句末用句号。

肯定 孩子是我一生的牵挂。
否定 这颗苹果不是我摘下来的。

  1. 疑问句 提出问题,咨询情况。

你一直在这吗?
他不是会开车吗?
他不是学生吗?

  1. 感叹句 表示喜怒哀乐等强烈情感的句子。

你真是勤奋呀!

  1. 祈使句 表示请求、命令、叮嘱、希望,要对方做或不做某事、带有祈使语气的句子。

快找个凳子坐下吧!
您请坐啊!
别动!
要好好听老师话啊!

  1. 修辞
    比喻、比拟、排比、夸张
  1. 明喻
    本体(被比喻的事务)和喻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之间用“像”“好像”“仿佛”“如同”“……似的”等比喻词链接。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这里连用三个比喻,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都是形容春雨“密”的特点。通过印象的叠加,强化了表达效果,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1. 暗喻
    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就是”“变成”“成为”“等于”等词语,或者用破折号来链接。

小孩的笑脸就是太阳。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孩的笑脸比喻成太阳,突出了小孩笑容的天真灿烂,表达了作者对小孩笑脸的喜欢。

  1. 借喻
    本体和喻体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不要随便给人扣帽子。
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把罪名或坏名比作帽子,让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生动。

  1. 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小山的语言,突出了小山的可爱与可靠,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小山的喜爱之情。

  1. 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一般使用排比句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在那……”情感强烈,增强语势,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1. 夸张
    定义:对人或事做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以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的特点。
    1. 扩大的夸张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扩大的夸张,表现出托尔斯泰强大敏锐的观察能力。

  1. 缩小的夸张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缩小的夸张,刻画出刽子手的凶恶残暴和老栓的怯懦。

  1. 超前的夸张

他还未表演,心早就热了。
超前的夸张,写出了“他”心中的温度,和等待表演的紧张。

  1. 病句
    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1. 成分残缺
    1. 缺主语

    看到同志们的认真负责,使我很受教育。
    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可删去“看到”或“使”。

    1. 缺谓语

    网购是当前最时尚的一种购物方式,人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一系列的交易活动。
    缺谓语,应在“网络平台上”后加上进行。

    1. 缺宾语

    很多家长努力为孩子争取上台演出。
    缺宾语,应在“演出”后加上“的机会”。

    1. 缺关联词语

    这次学术会,时间并不长,收获很大。
    缺关联词,应加入关联词“虽然……但是……”。

  2. 搭配不当
    1. 主谓搭配不当

    全场的目光和掌声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前的旗杆上。
    “掌声”是不能“集中到旗杆上”的,可以删去“和掌声”。

    1. 动宾搭配不当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有灵气的,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文化性格里,启动着我们的心智,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启动”和“心智”搭配不当,应将“启动”改为“启迪”或“启发”。

    1. 主宾搭配不当

    你们的钢铁之躯为万家和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提取句子主干为“钢铁之躯奉献青春”。“钢铁之躯”与“青春”搭配不当,可将“你们的钢铁之躯”改为“你们凭借钢铁之躯”。

    1. 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强烈地证明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状语“强烈”与中心语“证明”搭配不当,可改为“有力”。

    1. 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能否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是……”表示一面,“能否”表示两面,应将“能否”删掉。

    1. 关联词搭配不当

    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多度多写,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只要”与“才”搭配不当,应将“只要”改为“只有”。

  1. 书法
    书体辨识与选用

公式
字体+形象分析题:选择+字体+字体特点+结合形象。


我选择【甲】楷书。楷书端庄大气、横平竖直,方正严谨、刚健坚劲,与材料“他是倔强的斗士、冷峻的批判者、信念坚定的先觉者、伟大的精神导师于一身的大先生”塑造的鲁迅冷峻且热忱的形象相符。

  1. 篆书
    字形呈长方形,匀称对称,布局严谨,古朴典雅,圆润自然、苍古质朴。
  2. 隶书
    字形稍扁,蚕头燕尾、笔画直立,有粗有细,横长直短,敦厚大气,雄浑庄重,宽扁稳重,厚重严整。
  3. 草书
    笔画省简,飘逸潇洒,龙飞凤舞,奔放自如。
  4. 楷书
    形体方正,刚健坚韧,端庄大气,端庄秀雅,方正严谨。
  5. 行书
    舒展有型,灵活多变,行云流水,笔意通畅。
笔画 结构 章法 内涵
篆书 笔画圆转 上密下疏,字体修长 纵横成行 古朴典雅
隶书 蚕头燕尾 一波三折 字体宽扁 纵横成行 古朴典雅
草书 笔画勾连 笔画简省 结构有变化、简洁洗练 参差错落、疏密有致 潇洒飘逸 笔走龙蛇
楷书 横平竖直 点画齐备 形体方正 布局规整,纵横成行
行书 笔断意连 笔画自然 流畅舒展 错落大小 行云流水 自由流畅

古诗文阅读

默写范围

《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诫子书》《秋词》《夜雨寄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

古诗阅读

  1. 范围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
  2. 方式
    课内外古诗连读
  3. 题型
    选择题、简答题
  4. 考点
    品味诗歌内容,体悟诗人情感
    结合创作背景,知人论诗,把握诗歌主题

古文阅读

  1. 范围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内外文言文联读
  2. 题型
    选择题、简答题
  3. 考点
    一词多义、语句翻译及理解、内容理解

名著阅读

  1. 范围
    《西游记》
  2. 考点
    主要情节、主要人物形象、小说主题
    以适当的考查方式引导学生从名著阅读中获取人生滋养

考查具体情节

有人说:“人到绝境是重生。”强者总能在绝境中创造机会,走出困境。请结合你读过的《西游记》中的相关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100 字左右)(5 分)

答案 《西游记》中,激斗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的情节中,唐僧师徒四人全部被抓的绝境下,孙悟空抓住妖怪防备松懈的时机,变个假身蒙骗二魔头,又以孙行者、行者孙、者行孙三个名字哄骗银角,终于把银角关进葫芦,继而打败金角,救出唐僧、八戒和沙僧。孙悟空在困境中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创造了机会,最终走出绝境。
答题思路 具体情节+绝境+创造机会+人物形象

考查情节与主旨

“使命”一词,一般指重大的责任。在很多名著中,人物的行为事迹常常带有使命感。结合你读过的名著中印象较深的内容,谈谈人物的“使命感”是如何体现的。(100 字左右) 答案 从《西游记》中唐三藏每次面对陌生人的开场白里,都可以听到他的执着与念念不忘:贫僧唐三藏,从东土大唐而来,前往西天拜佛取经。正是求取真经的初心凝聚成神圣的使命,勇敢地担当这使命,坚持战胜恶魔,才令他们师徒四人最终能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修成正果,造福一方。读完《西游记》,我感受到了“西游精神”的力量,认识到每个身负使命的人都必定会经历磨难,但牢记使命,方能致远。
答题思路 什么名著+具体情节+成就(人物形象)+我的感受
考查读书方法的运用
学校本届书香校园活动的主题是“悦读有法”,负责调研的小组发现精读和跳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非常受欢迎。请结合《西游记》,和同学们分享你运用这种方法读书的过程与收获。 答案 在阅读《西游记》的时候,对于书中比较难读懂的诗词,比如描写人物、景色或打斗场面的诗词,我运用了跳读的阅读方法。而对于师徒四人取经过程中的精彩情节,比如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等进行了精读,这些情节让我体会到师徒四人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答题思路 精读(精读是什么?+哪些情节精读)+跳读(跳读是什么?+哪些情节跳读)+我的收获

实用文本阅读

  1. 文本
    说明性非连文本,说明性文字语段、表格

从记叙文中概括提取信息:

  1. 区分中心句与支撑句。
  2. 关注句间标点(分号)与句式结构。
  3. 关注提示出现新信息的关键词,如“也、还、并且、另外……”

任务要求与学习提示:

  1. 关注图表的标题或表头,明确信息的主题。
  2. 根据图表中数据的趋势走向与对比结果,合理推断,并形成结论。
  3. 阅读说明性文本时,要先明确说明对象,然后围绕该对象提取相关信息。 一句话概括图表信息:时间+写作对象+趋势(2012-2021 年,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总指数得分逐年提升)
  1. 考点
    图文信息转换、信息确认、信息提取和概括

文学阅读

  1. 文本
    叙事写物散文
  2. 考点
    1. 整体感知
      能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住关键语句等方式,理清作者思路,概括段落大意
    2. 品味词语
      参照《纪念白求恩》课后练习四
    3. 句段理解
      参照《植树牧羊人》课后练习三《猫》课后练习二
    4. 分析综合、形成解释 能够基于文本,通过阅读对文中重要内容、思想感情做出合理、多角度解释。

《纪念白求恩》课后练习四

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尝试仿写句子,用上加点的词语。

  1.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参考答案 此处连用两个双重否定句,极其有力地强调了无一例外,每个人都佩服,每个人都感动的事实,这比一般的陈述句显得更斩钉截铁不可动摇。

  1.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参考答案 充分发挥“大有利于人民”这个意思,具体精微地分析阐述为五个方面,用5个短语“一个….的人”组成一组排比,议论热情洋溢,语气非常流畅,收束非常有力。

《植树的牧羊人》课后练习三

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参考答案

  1. 本文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原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表达了一种保护自然、改善自然的思想,呼吁人们只要坚持不懈地种树,辛勤耕耘,就一定会收获幸福。
  2. 牧羊人即使在最令人绝望的荒原,经历了战争的破坏,也依然怀揣最美好的愿望。他坚持种树创造奇迹的壮举,让我们相信:只要坚守信念,就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3. 牧羊人植树心无旁骛,不动摇,不怀疑,不因外在环境的干扰而放弃自己的目标。这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猫》课后练习二

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三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 第一句话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
  2. 第二句话表示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
  3. 第三句话比上一句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放在文章最后,既呼应了开头,又开拓了文意,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猫》课后练习三

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

参考答案

  1. 论来历,第三只猫本是被人遗弃的,是我家出于怜悯拾来的;而第一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第二只猫是特地从舅舅家要来的。相比之下,第三只猫来得更随意,甚至有些无奈。
  2. 论外形,第三只猫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样子更难看了;第一只猫则白雪球似的可爱,第二只猫浑身黄色,也很可爱。相比之下,第三只猫从外貌就不讨人喜欢。
  3. 论性情,第三只猫不活泼,忧郁,懒惰,第一只猫很活泼,第二只猫更加活泼。所以第三只猫并没有如前两只猫给家人带来许多欢乐。
  4. 论在家中的地位,第三只猫是若有若无的,大家不大喜欢,不大注意它,第一只猫、第二只猫则是全家的宠物。
  5. “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更感到难过的原因,是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认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却无法辩诉,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6. 从这件事中,“我”意识到光凭个人的好恶,带着私人的偏见去对待第三只猫是多么的不公平,因而良心受到谴责,追悔莫及。这一点是与文章主旨紧密相连的。作者写猫,并不仅仅局限于猫本身,而是借此阐发了人生哲理,揭示了关爱动物、爱护弱小、反思人类自身弱点的主题,也体现了作者勇于自我反思的自省意识,以及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总结

概括事件
谁+(时间、地点、原因、方式)+做了什么+结果。

我因工作劳累发条动态,爸发来超长语音教育我。

词语赏析
词义+文中义+表达的情感。

“笨拙”(的本意是不聪明、不灵巧)在文中指越来越苍老的父亲努力用各种网络方式了解“我”,但却跟不上“我”和时代的脚步。该词既体现出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注与深沉的爱,也传达出“我”对父亲的愧疚与理解。

句子赏析
修辞(分析)+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唤孩子时的粗嗓门与唤稻田名字时温柔的声调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村里人对稻田的喜爱和呵护,表达了村里人对土地深沉的爱。

语段作用
内容上:1.概括内容,写出了什么 2.表达了什么情感
结构上:承 铺 照 引 比 渲 衬 点 升 结

作文

  1. 范围
    第四单元 思路要清晰
    第五单元 如何突出中心
    第六单元 发挥联想想象
  2. 考点
    1. 记叙文写作,全命题作文
    2. 想象文写作,全命题作文